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彭艳 近期,各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密集推出优先股赎回计划,部分银行个人赎回规模已达数百亿元。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种集中报销本质上是银行主动应对经营压力、优化资金利用效率的战略选择。从对行业的影响来看,优先股集中赎回正在重塑银行业资本管理的基本逻辑。未来银行的资本补充可能体现多元化、降低成本等趋势。银行频频赎回 10月21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经审核,经公司董事会审议并国家金融监管局上海监管办批准,拟于2025年12月19日全额赎回2017年12月非公开发行的优先股2亿股,面值100元,总金额2万元。 10月20日,杭州中国银行宣布计划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其于2017年12月15日非公开发行的1亿股优先股,发行规模增至100亿元。宁波银行计划于2025年11月7日赎回2018年11月非公开发行的1亿股优先股,发行总规模100亿元。主要国有银行也积极参与。例如,中国银行于2025年3月完成了全部外资优先股的赎回,中国工商银行也于2025年9月完成了29亿美元优先股的赎回。盖伊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银行业优先股集中赎回的核心驱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成本优化的考虑。 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一般在5%至6.5%之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缩小的环境下,此类高收益优先股对银行资本成本贡献巨大。通过交易和交换成本较低的产品可以显着降低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调整资本结构。随着内部监管要求的收紧,银行正在优化其他一级资本的构成,需要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转向更加灵活、监管导向的资本工具。需要注意的是上市银行是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人。优先股具有介于股权和债务之间的特殊属性,允许其拥有赎回权和赎回权,并同意“息票股息率”,类似于公司债券。早年发行的优先股普遍具有股息收益率高、投资风险低的特点。没有PackagingRgo,今年以来,多家银行主动降低优先股股息率。例如,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已在新的调整周期内完成了股息率的下调。调整后,大部分股息率已降至4%以下,仍高于银行新发债券利率。加快资本结构重组。上市银行是最大的优先股发行人,经常并利用该工具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但近年来,利率上升,优先股赎回增多,新发行规模变得有限。优先股总规模正在减少。一些银行正在转向发行低息资本债券,例如二级资本债券或永续债券。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提高,发行成本大幅降低,为银行资本重组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机会。苏州商业银行特约调查员高正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银行利用低成本资本工具替代高息优先股,不仅可以优化债务成本结构、缓解资金压力,而且在净利息收入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高股本回报率。推动行业资本结构转型,形成“永续债为主、债务为辅”的格局。它还可能迫使银行加强精细资本管理,在监管资本比率约束下平衡外源资本补充和内源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曾钢表示,优先股集中赎回重构了银行业资本管理的基本逻辑,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资本工具加速多元化,银行积极探索可转债等创新债务类型,同时越来越依赖发行灵活、免税等优势的永续债。其次,资本管理理念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变,将更加注重资本的利用效率和优化配置。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化。第三,随着行业监管的完善,监管机构可以进一步完善资本工具规则,鼓励银行业从被动遵守监管要求转向主动资本管理。在曾刚看来,随着高息优先股逐渐成熟,银行补充资金的新模式将是“以永续债为主、多种工具并举、以内生增长为基础”。其中,永续债成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首选,二级资本债券继续发挥补充二级资本的主要作用。市场机制成熟,发行标准较低。为适应差异化的监管要求,此外,银行将更加注重内生资本的积累,通过提高股本回报率(ROE)、优化留存等方式增强“造血”能力。小而中型银行可以增加专项债券借贷,并对股票进行战略投资。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