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杨杰 来宁波之前,对我来说,“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协调工作机制”和“金融服务新生产力”这些词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叙述和政策文件中的金融术语。我不太了解相关工作机制下各部门具体如何运作和协调。参加了座谈会,听了每个人具体而生动的故事,我才体会到政策背后的“温度”和“精准”。温度隐藏在那些“不平凡”的时刻。当农行宁波分行副行长讲解如何在支持金融协调工作机制的政策支持下,让笔者看到了金融温暖的一面。中小企业方面,为资产较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浙江国粤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500万元贷款。那时,信用评价的标准不再是严格的数字,而是管理层在医疗领域22年的经验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当泰龙银行宁波分行副行长谈及对科创企业“三弱点”(资产负债率弱、营业利润弱、净利润弱)的包容时,我感受到的是银行和企业家共担风险的勇气。银行和企业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借贷和债务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信任的信任关系。精准体现在“数字赋能”和金融监管闭环管理。宁波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制定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拜访管理系统,实现从清单提交、需求对接、进度反馈到跟踪监督的全面流程管理。银行定期上传泊位状况,系统自动汇总来访、授信、贷款等信息数据。政府部门可以随时跟踪活动进展,追查企业未获授信的原因。这种精准度让资金绕过了“大户”,经过了最需要养分却又最不费力的“约定”,直达原本会被忽视的“毛细血管”:新兴科技企业、忙碌的外贸专业人士、立足当地的个体工商户。支持中小企业金融调节工作机制运行的最终目的不是用吸引力信贷数据,而是要通过金融支持的“温度”和服务的“精准”,逐步缩小惠商政策与营商体验之间的“温差”,不断提高商家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满意度。 “政府考虑到私营企业的迫切需求,真是太好了!”座谈会结束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业务经理所表达的朴实的情感。 “思”字准确地表达了一切政策设计的初衷:金融运作的政治性和以人为本。这个来自前方的“金融教训”让笔者相信,最好的金融服务一定是温暖而精准的。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