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作者:张晓宇、应高峰 太阳能产业在“创新”竞争中开始结出硕果。今年三季度,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业绩开始逐步恢复。 “一季度到三季度,一些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太阳能企业业绩开始回升,不少企业三季度开始盈利。”万联证券投资顾问曲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复苏不仅得益于政治引导,也与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和管理敏捷密不可分。硅材料企业业绩表现亮眼显着恢复。 “随着光伏行业‘反内卷’的实施,供需错配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有所好转。其中,硅材料行业恢复最快。”曲方表示。具体来说,根据硅材料龙头新疆泰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和能源)发布的三季报,该公司今年三季度实现营收17.73亿元,同比增长24.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4.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9亿元。 Daiqo Energy解释称,其三季度扭亏为盈,是由于多晶硅市场回暖,量价齐升,利润规模扩大,导致新能源需求增加。t 归属于母公司的收入。双良节能系统有限公司(“双良节能系统”)第三季度也实现盈利。公司财报显示,本季度营业利润达16.88亿元,同比下降49.8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317.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75%。受益于多晶硅价格走高,通威股份三季度亏损收窄至3.15亿元。第二季度23.63亿元,与亏损相比,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协鑫科技”)光伏材料休闲第三季度实现盈利9.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亏损18.1亿元形成鲜明对比。证券日报记者发现硅片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下降是推动三季度硅企业业绩改善的两大主要因素。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各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扩大。双良节能在三季报中表示,利润变化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高效管理、提质增效、光伏产品成本下降以及单晶硅价格回升。协鑫科技AA代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将持续推动优质颗粒硅产能释放,与行业内企业合作,尽快走出低价竞争的困境,实现行业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重构。行业向“价值竞争”的转变不仅限于初期阶段,下游零部件和电子产品的表现太阳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开始逐步复苏。据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10月31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亏损同比减少47.52%。 %。对于交易亏损持续减少,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公司今年一至三季度并未实现盈利,但通过聚焦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采取多项管理创新举措,降本增效,公司主要产品制造成本、期间成本、资产减值等实现快速下降,亏损逐季度收窄。根据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太阳能”)披露的财务报告:由于今年二季度毛利率大幅提升,三季度公司毛利率进一步优化,达到-0.88%,全年毛利率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晶澳太阳能负责人出现在每日证券报告中。该公司在接受Sta采访时表示,近期正在积极提升降本增效能力,同时重点发展产业链战略纵深。通过全价值链协同和高效运营,毛利率持续提升,周期底部费用率逐步下降,实现从规模型“护城河”向质量型“护城河”的质变。据宏源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营业利润56.85亿元,同比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利润24.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5.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由亏损转盈。公告称,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产品价格和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以及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增加。营口金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齐海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国相关行业部门和组织正在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引导产能有序退出、合理释放。这一整治工作初步显现成效。这种改进是结构性的、层次性的。上游硅片企业率先企稳,中下游组件企业则通过降本增效减少甚至扭转亏损。整个行业正在从纯粹的“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吃瓜热门